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村旅居热 文旅业态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9:16:00近日,在西山区大墨雨村,“新村民”与老村民和谐相处的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据了解,西山区旅居产业正以独特姿态重塑乡村经济与文化生态。
大墨雨村与乐居村——这两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凭借自然与人文双重禀赋,成为旅居经济的典范,不仅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路径,更成为都市人群追寻诗意栖居的理想地。
大墨雨村 从“空心村”到旅居热土
大墨雨村最早被人熟知,是从外界给它贴上“民宿”标签开始的。
但无论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都不这样认为。

许多人到大墨雨村体验“慢生活”。
大墨雨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包含了多类个性的生活方式合集,是很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大墨雨村,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彝族古村,曾因矿山关闭而一度荒废。自2015年起,艺术家、设计师等“新村民”纷纷涌入,将废弃老宅改造为工作室、民宿和画廊,形成新老村民共建共治的模式。如今,村内140栋老宅中,有93栋已出租,吸引36名长期留村经营者。2024年1—9月,大墨雨村接待游客1.89万人次,创收185.25万元。
大墨雨村正兴起一种全新的古村旅居方式,新的文旅业态得以迭代升级。
大墨雨村旅居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文化、社群与生活方式的相互融合。“新村民”徐女士,初识大墨雨村时便被别具一格的乡村特色吸引,于是她选中了一处废弃牛棚,将其改造为“一念花开”民宿,带领村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走进如今的大墨雨村,处处能感受到文化赋能带来的变化。通过彝族刺绣、古琴制作等非遗体验课程,大墨雨村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不断输出生活方式,吸引许多人在此体验“慢生活”、农耕研学和非遗技艺,让游客从短暂停留转向深度融入,实现从“观光”到“栖居”的转型。
乐居村 用“流量”带动“留量”
在乐居村,打开新生活的方式不止一种。

乐居村吸引年轻游客。记者王俊星摄
从昆明城区驱车半小时,就能到达乐居村。在村口望向乐居村,80余栋“一颗印”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屹立在山坡上,老屋、古树、牌坊如同一幅诗意山居图映入眼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乡愁萦绕。
清晨,乐居村“新村民”、九犀手作面包主理人之一、面包师张俊从北市区的家里出发,到达乐居村后,马上开始手工揉面、制作馅料、为柴窑升温、烤制面包。伴随着面包香,店里也迎来第一批客人。许多游客为他的面包而来,也为乐居村的新生活方式而来。
同质化是困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破除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境?乐居村为此提供了样本。
进入村子,拾级而上,沿途的咖啡店、茶屋、手作店等丰富业态让人惊喜,它们也是乐居村“文旅+”的鲜活样本。以九犀手作面包、云南小粒咖啡等为代表的“土味IP”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游客,形成“传统技艺+现代消费”的闭环。以乐居之眼、春风十里客栈等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让“文化沉浸式住宿”成为核心卖点,也让乐居村成为都市人群暂避喧嚣的“第二居所”。
此外,乐居村聚焦“非遗IP”,计划建设民族医药体验馆与曲艺剧场,强化文化独特性。未来,还能在这里找到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大墨雨村与乐居村旅居产业的繁荣,揭示了西山区旅居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社群为纽带。它们不仅是昆明半小时经济圈内的“网红村”,更让大家看到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古老村庄如何焕发新生,让旅居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的桥梁。(昆明日报 记者李杭蓉)
相关文章
- 2025-04-12 21:45:00 正是晚樱盛放期,贵阳公交开通白云区石龙村惠民定制公交线
- 2025-04-12 21:14:00 走状元门、吃状元宴!300 余伦氏后人齐聚苏滘村祭祀状元伦文叙
- 2025-04-12 10:13:00 果然视频丨威海仙姑顶山会:千年仙山焕新彩,民俗盛宴迎客来
- 2025-04-12 09:39:00 镇江博物馆荣登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榜
- 2025-04-11 22:45:00 刘瑜梅:期待通过“羊城八景”评选,让岭南文化绽放新彩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