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岭南艺术名家“晤对”广州艺博院,助力公众走近“大咖”名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20:24:004月26日,“走近艺术名家与名作《晤对集》读书座谈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文创空间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广州、佛山、东莞等地的艺术爱好者、文化学者及普通读者近百人参与。
作为本次活动的焦点,《晤对集:走近岭南名家名作》是一部深入探讨岭南地区艺术家作品与创作历程的专著。座谈会邀请到多位岭南艺术界的重量级嘉宾出席,包括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罗奇,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奖金奖得主罗玉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茉琳,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玉玮等。
在主题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艺术作品的解读与评论”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罗奇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他对作品评论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表达冲动,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在于能否表达得更充分、更深刻。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罗奇。
齐喆则以鲁迅先生为例,阐述了非专业人士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他指出,鲁迅先生成为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引领者,正是非美术从业者对艺术进行解读并推动行业发展的良性范式。齐喆认为,专业创作者往往更关注技术层面和个人体悟,而优秀的评论者则能从更宏观的角度解读作品,这种互补关系对艺术发展至关重要。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罗玉鑫分享了她创作金奖作品《休戚与共》的有趣经历。“作品被展出、被提问、被解读的过程,让我的作品有了新的性格和生命。”罗玉鑫表示,自己在创作时并未刻意预设环保主题,但观众和评论家的解读为作品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互动让她对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奖金奖得主罗玉鑫。
刘茉琳从文艺评论的角度阐述了作品解读的意义。她认为,对于一件作品的提问与讨论,本质上是在发掘其新的价值。创作者站在画作面前,所见所感可能有限,经过他人解读后可能会发现更多深意。刘茉琳强调,文艺评论的价值在于带领大众认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而非刻意拔高作品。
在读书分享环节,王玉玮在现场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广东省主流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产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出“年轻态”和“国际范”两大趋势。一方面,年轻群体通过动画、短视频等新颖形式接触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博主参与到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使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南方+记者 杨逸
【作者】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 2025-04-27 20:24:00 岭南艺术名家“晤对”广州艺博院,助力公众走近“大咖”名作
- 2025-04-27 13:01:00 古蜀文明展览用新技术呈现震撼体验
- 2025-04-27 12:39:00 对齐艺术的“北京时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于五月揭幕
- 2025-04-27 07:21:00 2025广东省男子篮球联赛暨十五运选拔赛开打 东道主韶关力取开门红
- 2025-04-25 20:07:00 七天免签!往来“港澳-南沙”中国籍船舶进出口岸更便利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