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国际电影节掀起影视热潮,中关村富矿越挖越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21:43:00    

春和景明,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昨日启幕,京华大地遍开影视艺术之花,北影节动漫影视单元落地海淀,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渐入佳境。

而就在刚刚收官不久的电视剧《北上》中,北京海淀中关村的形象借助《北上》的传播,成为反映北京科技创新浪潮的一张“名片”。在中关村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更多优秀的中关村题材文艺作品曾经打动过无数观众。电影《中国合伙人》、电视剧《创业时代》、纪录片《中关村》、话剧《中关村往事》、图书《中关村笔记》等作品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上留下了关键印记,更印证着中关村主题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元素,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未来可期。

PART01中关村主题创作精品爆火出圈

北京海淀,在时代发展的浪头中始终领先潮头,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既有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的三山五园,又有代表着高等教育资源顶峰的大学聚集,1949年中共中央“进京赶考”抵达清华园车站、进驻香山,则是海淀在共和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是中关村创新文化的根脉,这些主题所提供的题材优势,自然滋养着文艺精品的产出。

影视领域,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由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深刻烙印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将中关村创业典型人物俞敏洪及其新东方英语的“发家史”搬上银幕,勾勒出一幅跨越三十年的 “中国式梦想” 成长图谱。电视剧《中关村风云》《北京青年》《创业时代》,三部作品创作年代横跨近20年,以时代特色描摹不同年代背景下开拓创新的中关村创业者,书写中国青年用代码与热血书写的“中国硅谷”前传。其他领域亦不乏创作精品,纪录片《中关村》和《创新中国》聚焦宏大主题,通过真实记录和当事人采访,还原中关村40年作为改革开放创新样本的当代史。

话剧《中关村往事》和《海淀之北》分别由话剧领域大拿顾威和林少华执导,在戏剧舞台上展示一幅全景式中关村创新发展历史的“清明上河图”,重寻一场20年来所有在中关村、在北京的逐梦人的集体记忆。由北京作家宁肯执笔的《中关村笔记》,以人文笔调书写不同阶段中关村的典型人物,“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不仅是《北上》的作者,而且还先后发表《跑步穿过中关村》《北漂往事》等聚焦中关村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

PART02创作者说:中关村文化富矿还能这么挖

面向新时代新发展,中关村题材依然大有可为。3月31日,为配合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召开,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恳谈会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召开。这场汇聚市、区领导,科技界、企业界代表与文艺界精英的“破次元”对话,为新时代中关村题材创作吹响号角。

会上,一众文艺创作者围绕中关村题材作品的创作之路应该怎么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打造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具有先天题材优势,创作应同时兼具意义机制与市场竞争力,中关村题材的内容“富矿”值得深挖。在知名电视剧《县委大院》《黄雀》的编剧王小枪看来,中关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可以不必局限于创业题材,中关村元素应该有更广泛的内涵,“它可以是科幻题材,可以是安全题材,可以是警法题材,也可以是医疗题材。我们应该首先从打破题材局限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解决剧作的好看性,充分发挥利用中关村这片热土可能包含的创作元素,从而拓宽文艺创作的可能路径。”

北京歌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制片人刘国华则认为,文化精品创作还应细分市场和人群,要善于借助文学底蕴的创作基础,基于长期的思考和沉淀,以影视编剧和舞台创作的方式充分使用文学的养分,面对新消费场景,结合当下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和审美爱好,精准创作新时代的文艺精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冯远征则表示,从他的角度来说,如何在舞台上体现,还是需要踏实下来,“需要我们去寻找最根本的东西,塑造一个鲜活的人民的故事。《北上》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欢,是因为剧中都是鲜活的人、先锋的人物。”北京人艺后续将着手进行中关村题材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争取在两年之内拿出合适的作品。

作家宁肯和徐则臣此前就过相关题材的创作,宁肯透露他本人正在创作中关村题材的小说,而徐则臣则表示未来也会有类似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创作计划。

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在会上表示,打造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需要密切反映时代变迁和潮流,呈现中关村的历史、现在与未来,需要紧紧抓住科技工作者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青年人才这一活力之源、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推动城市发展等主线,牢牢把握中关村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创新创业、奋勇争先、敢于冒险、包容失败的价值体系,真实客观演绎好矛盾和冲突,触动观众内心,创作出更具共鸣力的作品,讲好生动鲜活的中关村故事。

PART03

“创新合伙人”助力文艺精品创作

打造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者并非单打独斗。自电影《中国合伙人》以来,海淀区已逐步布局构建完善的精品创作扶持政策,为主题创作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全流程助力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创作。

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支持,海淀区委宣传部出品的大型原创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以下简称《初见》),在全新扶持机制“创新合伙人”政策的引领下,自2019年1月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随即启动全国巡演,目前演出总场次近60场。以创作生产舞剧《初见》为契机,海淀区委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新的文化精品打造和运营模式,并逐步形成一揽子扶持政策。

大力探索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筹备建立文化名人人才库,整合地区高校、协会等文艺团体资源,促进政府、高校、企业、协会等精品创作主体人才交流,推动精品创作。文化名人人才库是海淀区为进一步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目前,该人才库还处于酝酿阶段,计划梳理出包括作家、文学类、戏剧类、舞蹈类、美术类等五大类的人才台账,并逐步探索和开发人才库的使用途径。

政策和资金保障精品项目顺利运行。海淀区制定出台《海淀区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扶持方案》,通过奖励和补贴两种形式,对舞台艺术类、影视类和出版类等三大方面,话剧、舞剧、影视剧、纪录片、文学作品等二十余个种类的艺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创新合伙人”模式探索创新。海淀区瞄准具有精品潜质的重点文化项目,在创作初期就在资金、场地等稀缺资源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这些支持将按照一定比例转化为作品知识产权的相关权益,与创作团队共享。在支持文化精品创作的实践中,深入挖掘“创新合伙人”模式在文化精品创作中的有效路径,兼顾各方利益,激发各方主体的创作积极性。

来源:艺绽

记者:李夏至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