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陆林:学会与精神疾病共存将成为每个人的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1:53:00
汇聚顶尖智慧、启迪创新思维。4月28日,山东省“精神卫生服务年”启动仪式暨第二期“院士大讲堂”活动上,第二期“院士大讲堂”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围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以《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作专题讲座。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的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0亿人受到各类精神疾病困扰,这个数字相当于每8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陆林开篇即用一组数据勾勒出全球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形势。他表示,在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达到16.6%,这意味着在座每六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位曾经或正在经历精神健康问题的困扰。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青少年群体,6-16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焦虑抑郁问题尤为突出。

陆林回顾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精神卫生机构不足20家,如今已超过8000家,但服务能力仍待提升。他指出,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但现行医疗体系仍偏重躯体疾病治疗,心理健康服务融入不足。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20%的人实际上需要的是心理干预而非药物治疗。”陆林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反复出现胸闷、心悸的患者,辗转于心内科、呼吸科等多个科室,做了大量检查却找不到器质性病变,最后在精神科被诊断为焦虑障碍。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各大医院上演。
谈到未来发展,陆林指出了三个战略方向。在政策创新方面,他建议将心理咨询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逐步提高精神卫生投入占比;人才培养方面,呼吁扩大精神科医师培养规模,要求综合医院医生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培训;科研攻关方面,强调要加强精神类药物自主研发,减少对进口药物的依赖。“山东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关怀,人均寿命高于全国均值,若能进一步整合资源,有望成为全国精神卫生服务的高地。”陆林特别提到。
“一个对精神疾病充满歧视的社会,终将成为每个人未来的困境。”他举例说,老年痴呆、抑郁症等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包括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推进,精神卫生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如陆林所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李丽 实习生 刘鑫)
相关文章
- 2025-04-30 11:53:00 陆林:学会与精神疾病共存将成为每个人的课题
- 2025-04-30 08:45:00 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戴维·珀杜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他是谁?为什么是他?
- 2025-04-30 08:08:00 山西自然博物馆系列科普活动等你来
- 2025-04-29 13:23:00 国际观察: 美国对东南亚国家滥施关税既不道德也难奏效
- 2025-04-29 13:23:00 五四青年行 够燃够青春!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