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榜样丨守护“电力动脉”的追光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涛的33年匠心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8:25:00    

大皖新闻讯 国网淮北供电公司超高压输电运检班班长张涛,从普通线路工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用脚步丈量皖北大地上的每一条“电力动脉”。他创立的“五步创新工作法”在全省推广,培养的百余名技术骨干已成为行业栋梁。这位与铁塔银线相伴半生的电力“老兵”,正用坚守与创新续写着新时代的工匠传奇。

铁塔银线写春秋:从“带电小白”到“电网医师”的蜕变

1992年,19岁的张涛踏入电力行业时,面对的是220kV高压线路的检修挑战。“那时,我不仅要在线路不停电的情况下进行检修,还经常开展等电位带电作业,确保电力供应的持续性,同时,还要负责线路的日常运维。”张涛说道,按照规定,每个月他都要和团队对所有线路进行全面巡视,穿梭在田野乡间,仔细检查杆塔、线路通道等每一处细节。工作中,张涛总是心中存大、眼中有小、手中见细,处处留心观察师傅的每一个动作,一边比划,一边默默记在心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他虚心向师傅请教。

2024年年底冻雨灾害中的坚守,成为张涛职业生涯的深刻印记。“安徽遭遇大面积冻雨,我和同事们在冰天雪地中坚守了一个多星期。吃住在外,每晚都要起身查看线路覆冰情况,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线路故障。”张涛回忆道,除了极端天气,线路通道内的火灾、周边大型机械施工等安全隐患,也需要他们时刻关注,一旦发现,立即奔赴现场对接处理,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在张涛心中,超高压线路就如同城市的“电力动脉”,任何一处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用脚步丈量着线路的安全。

创新突围:从“一把钳子”到“智慧运检”的革新之路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实际痛点的火种。”张涛的创新之路始于十几年前。彼时,公司安排线路绝缘子更换工作,按当时技术,拔出销子平均每处需10分钟,严重影响进度且危及作业人员安全。

张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反复钻研,偶然间受拔钉子夹钳启发,自制带钳子的拔销器。经多次调试,改良后的钳式拔销器效果惊人,不仅省力,每基杆塔更换速度提高1倍,安全系数也大幅提升,迅速在全省推广,并于2008 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创新典范。

针对传统巡检方式效率低、受地理环境限制大的问题,张涛带领团队创新应用“立体巡检+集中监控”系统。“我们采用这个系统借助安装在杆塔上的摄像头和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线路的远程实时监控,并且通过中心大屏可以随时了解线路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大大提高了巡检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让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运维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2011 年,以张涛名字命名的“张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这源于张涛及其团队在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方面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丰富创意成果。“工作室成立后,这里汇聚了输电工区的生产骨干,大家围绕工作中的难题展开技术攻关。我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与培训两个关键方面。”张涛说。

在长期的创新工作中,张涛总结的“一查、二找、三比、四验、五定”五步创新工作法,在实际创新工作中得到应用,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操作法”。

薪火相传: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匠心接力

在青年员工眼中,张涛既是严师又是“攀登教练”。“我们这些新入职的硕士研究生们理论知识扎实,但现场实操经验匮乏。于是师傅就采取以现场为主的培训方法,经常带着我们深入一线,进行现场教学。”张涛的徒弟感慨。

在张涛看来,实践的力量不容小觑,“输电运检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在四五十米的高空作业,需要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新人如何操作。”张涛坦言,每次作业完成后,他便要求青年员工详细记录作业过程,通过不断重复实践,加深他们对工作流程和技能的掌握。

除了现场实践,张涛还积极鼓励青年员工参加各类竞赛。“无论是市里还是省里组织的竞赛,我都将青年员工作为首选推荐对象,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对于青年员工,张涛寄予厚望,“我希望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培养,若干年后,能够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青葱少年到知命之年,张涛用33载光阴在百米高空书写责任。当夜幕降临,皖北平原上绵延千里的高压线路亮起星光,那是无数像张涛这样的电力守护者,用匠心点亮的现代文明之光。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征程上,这位永不停歇的“追光者”,依然在攀登新的高度。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实习生 张亚丽

编辑 陶娜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