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传承丹渠精神 襄阳市军休四所39名党员走进丹渠博物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1:55:00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余晓凡)初春的鄂北大地,丹渠水潺潺流淌,润泽荆楚沃野。近日,襄阳市军休四所四个党支部的39名党员走进老河口丹渠博物馆和樊庄乡村振兴示范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汲取丹渠精神的奋进力量。
在前往丹渠博物馆途中,退休党员王夕平讲述了丹渠建设者们的故事——18万建设者以铁锹箩筐为器,在鄂北大地书写奋斗史诗。20岁李悦萍开凿清泉沟隧洞壮烈牺牲,62位建设者抗洪英勇捐躯。“丹心向党、舍身为公、艰苦奋斗、求变求新”的精神写照深深触动了众人,也成功勾起大家对丹渠背后更多故事的浓厚兴趣。

讲解员介绍引丹排子河渡槽概况。 通讯员 供图
站在被誉为“天上银河”的排子河渡槽上,党员们俯瞰着横跨农田的水利奇迹。这座1974年建成的渡槽,至今仍高效滋养着农田。“当年建设者用竹筐挑土、钢钎凿石,创造了劳动人民建设的工程奇迹。排子河渡槽经历了50多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在襄北大地上。”讲解员的讲述引发深思——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正是这种对事业的敬畏之心与工匠精神的完美统一。
在丹渠博物馆,七百余幅图片与百余件实物构成红色记忆长廊。锈迹斑斑的钢钎、共产党员带头架设渡槽的场景,再现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修成引丹渠”的峥嵘岁月。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实物说道:“没有现代化设备,他们用双手凿通生命水脉。”

讲解员介绍丹渠的等比例沙盘模型。通讯员 供图
美丽乡村樊庄内,生态稻田与智慧灌溉系统交相辉映。讲解员介绍,他们将丹渠精神转化为“精准滴灌”的工作方法,既传承“一滴水一粒粮”的节约理念,又用现代化手段让每一滴水创造最大价值。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注脚。
相关文章
- 2025-04-15 11:55:00 传承丹渠精神 襄阳市军休四所39名党员走进丹渠博物馆
- 2025-04-12 09:39:00 镇江博物馆荣登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榜
- 2025-04-12 07:39:00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 2025-04-11 18:05:00 汉服弓箭演绎木兰传奇 襄阳市二十七中英语课堂变身文化传播场
- 2025-04-10 22:12:00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最美教师戚发轫:星河未央 征途不止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