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北:多措并举综合利用盐碱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7:15:00    

盐碱地素有土地“顽症”之称,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记者走访调研发现,近年来,河北省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盐碱地,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合理发展盐碱地相关产业,初步形成轻度盐碱地粮油种植模式、中度盐碱地粮饲轮作模式和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交出了一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特色答卷。

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在河北沧县兴济镇南堤村旱碱麦田进行植保作业。苑立伟 摄

盐碱荒滩变粮仓

春日来临,河北沧县南堤村的麦田一片“绿意盎然”。沧县春润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里4000亩盐碱地种植旱碱麦,工作人员史江正利用无人机为小麦喷洒药品。

史江说,要想旱碱麦稳产高产,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必不可少。这次喷施叶面肥可为小麦生长提供全面营养支持,促根健苗、增强抗性。

在科学指导下,“盐碱地旱碱麦种植大户”近两年不断涌现。黄骅市李子札村的种粮大户张志清近年来不断利用科技改良盐碱地。为了“向盐碱地要粮”,他请来农业科技人员检测土壤盐分,挖掘排盐沟渠,制定小麦种植管理科学规范。

利用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张志清在冬季抽取地下咸水浇地,让土壤结冰,春天冰融化时带走盐分,既能抑制盐分上升,又能为作物提供水分,实现亩均增产12.5%。张志清说,想增产还要靠科技,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土经验不行。

河北省现有盐碱地580多万亩,其中盐碱耕地570多万亩,主要位于沧州、唐山、张家口。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因地制宜是综合利用盐碱地的关键。对轻度盐碱地,要以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目标,推广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大豆、玉米等作物;对中度盐碱地,可以通过种植耐盐碱饲草、小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方式降低耕层含盐量;对重度盐碱地,可以通过耐盐碱植物种植等促进植被修复,提升盐碱地生态功能。

依据盐碱地分布状况,河北省进一步细化盐碱化程度、土壤性状、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构建盐碱地土壤资源数据库,科学评价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

在唐山市乐亭县古河乡数字循环农业智慧园区内,智慧农业设施成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法宝”。

园区负责人阴泽明说,在“智慧大田”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园区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实时数据对稻田进行补水。仅不到一年时间,这块盐碱地的含盐量已从3.5‰降至1‰左右,盐碱程度由中度转化为轻度。

规模化生产是把“盐碱滩”变成“米粮川”的重要手段。沧州市建立旱碱麦种植推广体系,确定35项主推技术,并落实到20个百亩攻关田、9个千亩方、9个万亩高产片。唐山市推广耐盐水稻种植50.1万亩,构建“稻田+池塘”综合种养体系,走出“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张家口市打造藜麦、莜麦规模种植基地,并打造盐渍化草原治理修复示范试点,探索林地草地盐碱地治理修复技术模式。

科技赋能产业旺

盐碱地综合治理,离不开科技支撑。有了科技创新,盐碱地不再是农业发展的“绊脚石”,而是转型为孕育新产业的沃土。

成立于1956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坐落于唐山市曹妃甸区。作为河北省唯一以滨海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省级科研机构,滨海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紧紧围绕水稻、耐盐绿化植物、功能植物、滨海生态、盐碱地果蔬、秸秆综合利用等研究领域,用科技为盐碱地综合利用贡献着力量。

该所所长刘善资向记者介绍,他们选育出了“滨稻8号”“垦糯10号”“冀香粳5号”等多个耐盐能力3‰至5‰的高产优质水稻,以及耐盐能力4‰的棉花、大豆等耐盐作物新品种,在盐碱地中进行推广应用。

唐山是河北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每年的水稻产量能占河北省总产量的七成以上,拥有“唐山大米”“滦南大米”“曹妃甸大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唐山产出的盐碱地大米,早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重要主食。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张启星介绍,唐山盐碱地大米的种苗是富含营养的最优耐盐品种,生育期高达175天左右。田地富含多种离子,稻田钾含量高,米质好,再加上优良的水肥条件和标准化生产,能够保证大米既健康营养,又色香味俱全。

科研平台是农业领域科技成果培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河北省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等,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产业注入科技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盐碱地农业的综合效益,沧州市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目前已组建7支科研团队,开发旱碱麦等作物的精深加工产品。2024年全市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35亿元。

“旱碱麦制作的产品品质高、口感好,受到市场青睐,我们计划围绕全谷物功能性食品生产持续加大投入,打响旱碱麦品牌。”河北五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国强说。

沧州、唐山、张家口等市遴选10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省级或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对象,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增容扩能,鼓励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引导企业进驻当地加工园区。

当下,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的禾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净菜加工车间一片繁忙,盐碱地种植出的绿色农产品将在这里经过消毒、清洗、切刀、沥水、风干、包装后成为鲜切净菜,当天就能到达北京市场。

特色养殖促增收

在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探索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项目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唐山曹妃甸区第五农场,副场长刘双海讲起“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如数家珍。他说,这种模式是按照3:1面积比例构建盐碱地“稻田+池塘”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盐碱地稻田中的洗盐排碱水用水泵抽至紧临的池塘养殖水产。“既避免了从稻田排出的盐碱咸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的争水矛盾。”

刘双海算了这样一笔账:从2022年开展试点试验,当年耕层土壤盐分就从13.7‰下降到4.8‰,目前已经降到2‰左右。预计用不了多久,盐碱地块就可以变为耕地资源。

对于地块状况难以改变的重度盐碱地,发展养殖业建立“蓝色粮仓”是一条治理“妙计”。

在唐山市乐亭县参马水产养殖基地,渔民尹成才的海马养殖水体已超过9000立方米。尹成才说,本地优良的水质和丰富的饵料让他选择将养殖基地放在了这里。在“公司+养殖户”的发展模式下,他带动了4家养殖基地养殖海马超300万尾,年产值1000多万元。

截至目前,乐亭县已累计开发重度盐碱地6.4万余亩发展水产养殖,工厂化水产养殖面积近40万平方米。

不只是沿海地区,河北省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其他地区也因地制宜发展起了特色养殖。衡水市冀州区北冯家庄村坐落于衡水湖西岸,长期饱受土地盐碱化的困扰,导致传统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不尽如人意。

2024年3月,“蟹稻共生”项目在北冯家庄村新型农业综合体种植基地正式启动,项目覆盖3000亩盐碱地与废弃荒地,同步引入3000万只螃蟹进行生态养殖,实现了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与经济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去年我们水稻的亩产能达到1000斤以上,螃蟹也个个膏满黄肥,在市场上一斤能卖到30多元。”稻田管理技术员张顺喜说。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晨光说,下一步,河北将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围绕“良种育推、提升地力、综合种养、精深加工、产业融合”五方面持续发力,精心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各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生产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记者 赵鸿宇 董笑坤)

来源:经济参考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