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AI复活历史人物”提出新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6:57:00来源:经济日报
最近,“AI复活历史人物”系列视频火爆出圈:李时珍化身“养生达人”传授养生秘籍、唐伯虎以“怼人”姿态回应“风流”标签……各行各业的“老祖宗”借助AI“复活”,以网感十足的语言向年轻人发出“灵魂拷问”。有网友调侃说:“历史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大脑。”
AI复活历史人物火起来,戳中了当下年轻人对“古今对话”的渴望。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故宫门票秒光、考古盲盒卖爆、《国家宝藏》弹幕刷屏,连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都能被做成表情包。这说明,年轻人并非对历史无感,他们只是不满足于“教科书式”的枯燥说教,能消费、能互动、能晒朋友圈的历史才是他们的心头好。当文物变身潮玩,当国风混搭电音,当古人被AI“复活”,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被唤醒。这些现象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AI“复活”历史人物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驱动的文化破圈。过去,博物馆的文物只能安静地躺在展柜里,等着观众“脑补”它的前世今生。现在,AR、VR、3D等技术直接让文物“开口”说话,科技扮演了文化翻译官的角色,彰显寓教于乐的创新价值。可见,创新文化表达,推动文化传播,拓展文化场景一定要学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在这场古今对话的狂欢中,文旅部门反应迅速,亲自下场“整活儿”,进一步放大了传播声量。河南文旅请杜甫为故乡“代言”、四川文旅请诸葛亮为游客“种草”……能看出,互联网时代,文旅部门“接梗”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善于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把“科技+文化”产生的巨大流量转化为促进文旅消费的新动能。
不过,AI赋能文化,技术只是火候,文化才是主料,如果把握不好火候,创新就失去了灵魂。比如,用AI复原古人面容很好,但为了流量编造“历史八卦”,就会误导公众认知;某视频让秦始皇推销长城瓷砖、让屈原为粽子代言,如此“魔改”历史人物,急功近利,无异于透支文化的未来。内容平台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必须引导公众在娱乐狂欢中保持理性,守护创作生态的纯净与健康。
内容同质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一个爆款产生后,千篇一律的“复活”模板接踵而至,让网络创作陷入同质化的泥潭。当所有创作者都在复制同一种成功模式,文化的多样性就会被扼杀。长期接受同质化内容,用户的审美和思考能力也会逐渐钝化。无论是个人创作者还是企业品牌,吸引流量、提升影响力都要回归内容本质,只有找到自己的独特视角,才能在这场创意比拼中突出重围。
AI驱动文化破圈宛若“神来之笔”,如何更好利用这支笔,是平台、企业、创作者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各行各业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让好创意释放更大潜能,同时,创意只有真正扎根于文化的土壤,汲取文化的养分,才能火得更加持久。
相关文章
- 2025-04-07 20:24:00 清明假期,山东接待国内旅客238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9.6亿元
- 2025-04-07 16:57:00 “AI复活历史人物”提出新课题
- 2025-04-06 15:17:00 兵哥哥在石头上手绘漫画,氛围感拉满!
- 2025-04-06 09:53:00 沉浸式体验、剧本杀、研学,山东红色旅游玩出新花样
- 2025-04-05 18:24:00 别样踏青!游客解锁影视城清明假期限定新玩法
- 热门文章